在討論“設計驅動產業價值鏈發展”這個宏觀問題之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下一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工業設計?尤其是在工業4.0如火如荼、人工智能方興未艾、5G驚鴻一瞥的這個大時代。
2018年,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的首席教授理查德·布坎南在IxDC2018的演講現場將設計整理歸類為四個階段:平面設計、工業設計、交互設計和辨證式設計。
那么什么是辯證式設計?
辨證式設計是基于人、機和環境的設計,是對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的進一步考慮,類似于生態設計的概念。——豆瓣
生態設計這個概念固然充滿了想象力和正確性,但直接從交互設計上升到辨證式設計似乎還有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人機關系還只是剛剛起步,至少人工智能就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會困擾我們的難題:怎么和人工智能相處這是在設計之初就需要解決的。
因而在此,我們提出一個新的概念:迷因設計,洞察事物本身存在價值的底層邏輯。
平面設計是人對二維世界的觀察。
工業設計是人對三維世界的感知。
交互設計是人對品牌周邊的體驗。
迷因設計是人對產品本身的洞察。
我們知道人類的外貌、才能、身高和智慧等都記錄在一套DNA上,那么對于迷因設計來說,有沒有這樣一套屬于自己的DNA呢?
有的。
D:decode,譯解。
N:narrate,講故事。
A:aim,力求達到。
我們都知道產品是企業家需求和設計師創意的產物,它是技術的包裝、也是藝術的妥協。
在這里,迷因設計給了產品新的定義:譯解企業需求之后我們需要用一套故事包裝產品力求達到某種商業目的。
當用戶需求不明確的時候,我們要像編譯器一樣結合自己的專業性從客戶的只言片語中譯解真實需求。
譯解需求之后,我們還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故事邏輯來包裝產品的看點、爽點和賣點。
當然,最重要的是最終交付的設計必須是一套有效的商業解決方案。
如果說平面設計只是單純的二維宣發,那么工業設計就是有限時空的感知體驗。
如果是交互設計還只是比較膚淺的人機行為學,那么迷因設計就是貫穿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的設計哲學。